【名词解释】工合运动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1-31 18:27来源: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一、工合运动的兴起 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城市先后沦陷,抗日根据地以及大后方工业品匮乏。为支持抗战,供应军需民用,是年11月,胡愈之,林福裕,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等在上海发起组织工业合作社运动,组成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设计委员会,起草《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1938年5月,徐新六,斯诺、路易·艾黎等携带这个计划到达汉口,受到周恩来,秦邦宪,董必武等的支持和鼓励,并获得国民党政府有关方面的同意。同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于武汉正式成立,孔祥熙任该会理事长,理事有中共领导人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杭立武,俞鸿钧,还有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黄炎培,莫德惠等。聘路易·艾黎为技术顾问。工合协会作为推动工合运动的民间组织,直隶行政院。年底该会迁重庆,并在西北,川康、东南,西南等地区先后设立工合办事处,下设工合事务所,组建各种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联合社。 抗战最艰苦时期的工合运动(妇女纺织合作社在工作) 二、工合国际委员会 1939年5月,为了推动国际进步力量支持工合运动,当时留在香港的宋庆龄、陈翰笙等发起成立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宋庆龄任名誉主席,香港基督教主教英人何明华任主席,委员有斯诺、路易·艾黎,美籍普律德女士等,陈翰笙任秘书,会计郑铁如,后为陈乙明。主要工作为;宣传、分配贷款、协助推进计划、视察,介绍技术及其他专家、设置研究机构、办理训练工作,出版刊物等。每年召开全体会议一次,平时由主席,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成立,扩大了对外宣传,加强了训练工作,沟通了捐款者与指导机构的意见。由于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推动,在纽约、伦敦等地成立了工合推进委员会,在海外华侨和同情中国抗战的各国进步团体以及国际友人中募集捐款,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转送到抗闩根据地和解放区,一部分交给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用之于指定的工合业务和训练工作。 工合国际委员会募集到的款项约500万美元。香港沦陷, 工合国际委员会迁设成都。陈翰笙在桂林主持工合研究所,后去印度,改由英人汤逊(Peten tounsend)任秘书,常驻渝,蓉两地。 三、中共对工合运动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一直支持工合运动。1939年初,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正式成立,并派员到宝鸡建立工业合作社。同年,又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晋东南事务所。在延安亦建立了事务所。工合东南区的浙皖办事处曾深入皖南,组织工合社,支援抗日游击战争。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曾受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委托,承制大批棉衣等转送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曾致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何明华先生,对该会在帮助中国抗战方面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深表感佩,并表示赞成路易·艾黎为解放区争取国际支援,给予了高度赞扬。 四、工合国际委员会的贷款 工合国际委员会收到的国内外捐款,其中部分拨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作为培黎学校基金,用于对各级工合社的贷款,1945年统计,已贷出2亿元以上,当时预计1946年将再拨2亿元。在兰州一地,这项贷款包括工合贷款即达5500万元。 五、工合干部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工台运动一开始,就有许多进步人士参加这项运动。各地的不少工合干部在当地参加各项抗日宣传活动,积极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有的深入到游击区进行活动。有的干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拘禁,工合总会及区,所运用各种关系对被捕的同志进行营救。有的地区沦陷了,工合干部转移到敌后开展工作。 六、工合运动的结束与恢复 1946年2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迁沪,会址设在圆明园路。工合国际委员会由成都迁回香港,秘书汤逊则经常派驻上海(建国后,汤逊回英国,现在伦敦)。 1940年,在陕西双石铺筹设了培黎工艺学校,一直由路易·艾黎担任校长。1943年这个学校迁至兰州,1944年再迁河西走廊的山丹,先后培养了中等技术人才六七百人。 抗战胜利后,工合在收复区未能积极开展工作,原在内地的工合社逐年减少。1946年底计348社,社员6100人;1947年底333社,社员5455人'1948年底,316社,社员3972人。 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派沙千里等接管工业合作协会。不久,迁北京,由颜泽龙任代理总干事,1951年合并于全国合作总社。培黎学校于1952年迁回兰州,改为兰州石油学校。工合国际委员会于1952年在香港宣告停止活动。 1980年,胡愈之等以及工合老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恢复工合的活动。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于1983年11月召开了工合全国代表会议,推举薛暮桥为名誉理事长,路易·艾黎为名誉顾问。1987年9月,经主管部门批准,工合国际委员会恢复活动,朱学范任名誉主席,艾黎任主席,马海德、陈翰笙、丁恩、卢广绵任副主席。
文章分类:
工合介绍
|
|